市面上紅木“身份證”或有水分
近日,記者走訪了南寧市內多家紅木家具專賣店。在一些大品牌的店內,紅木家具都掛有“一證一書一卡”,但在一些中小品牌或無品牌的紅木店內,“一證一書一卡”難覓其蹤,有的導購員表示“沒掛出來”,或者明確告知“出售后才提供”。
在南寧富安居埌東店內多家紅木店內,有些號稱的紅木家具上擺放的仍是普通商品標價簽。記者提出要看看材質鑒定證書。“我們只有整批木材的鑒定證書,單一家具沒有證書。”導購員趕緊表示,該品牌將質量、材料等相關信息寫入合同,他們會在簽訂的合同里注明“紅木種類”、“假一罰十”。
相比這些紅木店的遮遮掩掩,另一家紅木店導購員則更為“坦誠”。“買來自用還是送人?”他建議記者如果自用,ZUI好找個懂行的人陪同選購;如果是送人的話,“我們什么證書都有,可以給你廠家出具的證件,也可以給你鑒定機構的證書,保證有面子!”
“你們的材質鑒定證書是真的嗎,如果是別的材質,顧客怎么維權?”當記者詢問家具是否是純手工制作,是否可以做質量檢測等問題,銷售員的答復都十分模糊:“紅木家具就是一分錢一分貨,你按著價位選就行了。”
“破壞性”檢驗令人左右為難
如果市民對購買的紅木產品有疑惑,該如何鑒定?記者了解到,目前廣西已有多家具有紅木家具檢驗資質的機構,送檢后一般10個工作日內即可得出結論,檢驗一套紅木家具收費為1000元左右。
去年下半年,南寧市民陳先生花了4萬元買了一套大紅酸枝皇宮椅。滿心歡喜買回家后,卻有親朋質疑椅子“不像”紅酸枝。這下他坐不住了,想做鑒定又有些猶豫。“我聽說鑒定紅木要對椅子進行破壞性取樣,這可是我的寶貝,劃個道兒我都舍不得。”因為左右為難,陳先生只好把這事擱置下來。
記者從具有紅木家具檢驗資質的廣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獲悉,對于送檢的紅木樣品,一般在產品的隱蔽部位截取一塊直徑約為8毫米,高約5毫米的木樣。質檢院工作人員表示,為了避免破壞,取樣時還要充分考量取樣的部位和試樣尺寸,不可能在每一個家具構件上進行取樣,這也容易給造假者有機可乘。此外,受破壞的紅木產品價格也有所貶值。所以,紅木家具材質鑒別難成為眾多消費者面臨的一大難題。
無損鑒定可精確到類別
能不能有一種辦法,在不破壞產品外觀的情況下,準確判定出紅木種類呢?“在我們提出紅木無損檢驗鑒別方法之前,國內尚無這方面的標準,這讓所有木材鑒定機構在木材識別的鑒別方法方面無據可依。”3月10日,《方法》主要起草者透露,他們在紅木制品表面上多處直接拍取樹種特征圖片,與模式標本進行比對,從而判定該樹種名稱或木材名稱。
“目前,市場上常見的紅木產品如香枝木類、紫檀木類、黑酸枝木類、紅酸枝木類、條紋烏木類、花梨木類、雞翅木類等均能按新方法進行檢測識別。”他介紹說,運用無損鑒別方法檢測紅木產品后,由于不需對紅木產品進行截取樣品及對取回的樣品制作切片,從而大大減少檢測周期及流程。
他特別提醒,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類“貼皮”的假紅木家具,對于此類產品不適用使用無損檢測鑒別方法。因為無損檢測鑒別方法只是在紅木產品表面拍取樹種特征圖片,故適合于傳統的木材樹種檢測方法。同時,無損檢測鑒別方法適用于表面光滑、無著色的紅木產品,而不適用于表面進行過顏色處理及粗糙的紅木產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