熔融指數測試實驗問題討論(1)有哪些因素影響聚合物(同一品種)熔融指數大或小? 熔融指數的定義是試樣在一定溫度、恒定壓力下,熔體在10min內流經標準毛細管的質量值。MI值越高,表明流動性越好。因此影響熔融指數的因素主要與聚合物本身結構有關,如分子量、分子量分布、支化等,也與環境條件有關。 a.加工條件方面,溫度越高,MI 越大,而且剛性聚合物由于粘流活化能更大,因此對溫度更加敏感。 b.剪切速率越大,流動性越好,MI 越大,柔性聚合物容易在剪切下以鏈段運動取向,因此對剪切速率更加敏感。但是剪切速率過大時可能發生熔體破裂。 c.壓力越大,分子內自由體積越小,流動性會變差,因此MI 變小。 d.分子量與 MI 之間通常有關系lgMI= A - BlgM 。粘性運動通過鏈段運動來實現,但是分子量越大,一個分子鏈包含的鏈段數目就越多,為實現重心的位移,需要完成的鏈段協同位移的次數就越多,因此剪切粘度隨分子量升高而升高。隨分子量增大,表觀粘度將急劇增高,熔融指數會迅速下降。 e.分子量較高的部分對粘度有更加決定性的作用,因此分子量相同時,分布寬的流動性更差,MI 更小。 (2)聚合物的熔融指數與相對分子質量有什么關系?熔融指數值在結構不同的聚合物之間 能否進行比較? 熔融指數與分子量有如下關系: lgMI= A – BlgM 支化度和支鏈的長短等因素對熔融指數也有影響,所以只有結構相似的情況下,才能用熔融指數對同一高分子的不同試樣作分子量大小的比較。對于不同高分子則完全沒有可比性。因為它們不僅結構不同,而且測試條件也不同,比較是沒有意義的。 |